第两百一十五章 清军的困扰(2/3)
作品:《重回明末当皇帝》展,这主要是归功于中华帝国这边的移民政策和清廷的禁海令,这些传统依靠造船工业为生和靠海为食的渔民本来就没有太多的田地,加上向内陆迁徙的过程之中原来的田地也携带不走,因此一下子就失去了赖以为生的根基,这才被中华军这边轻易的笼络了过来。
但是这个时候随着施琅的回归,不仅是这些工匠很难在招到了,就连大陆向台湾的移民都变得十分的困难了,整个台湾海峡已经变得不再安全,自然各种转移人口的船只就不敢在这里面航行了。
而且施琅这个时候也在内地招募这些工匠为清军服务,想要在开战之前打造尽可能多的战舰,这一点项玉不仅要大陆的情报人员随时监视,而且还派出了好几艘轻型战舰前去侦查,这么大规模的舰队不可能整日窝在厦门湾一带,真正的海军必须要经过海上的大风大浪的洗礼才能成为合格的战士。
十五个船坞里面的战舰差不多一个半月就能生产一艘,因此赶在战前,至少还能在制造出十艘战舰,这都是近期快要完工的战舰,当然了,它们就算是出产了也不能立即投入使用,因为还要进过必要的海试。
除了这些较小一点的船坞之外,船厂内还有两座大型的船坞,这是专门用来生产铁甲舰的,这种战舰的威力巨大,而且仅从外观上面就能够给予敌人足够的震撼,所以船坞相较于其他几乎露天的船坞来说,采用了一种半封闭的设计,出了露出顶部的一些空间之外,从外面是完全看不见船坞里面的动静的,这也可以使得中华军的铁甲舰的神秘继续保持下去。
不同于木质战舰,铁甲舰的生产要缓慢的多,两艘船坞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才能生产出来一艘战舰,这还在没有后世的那种复杂的舱室和高要求的炮塔的基础上的速度。
铁甲舰是按照之前基隆级的规格来生产的,虽然生产速度不快,但是这种战舰在战场上的威力那是不容置疑的,项玉十分自信,只要自己手中拥有十五艘这样的战舰,别说施琅的三百艘战舰了,就算是他又一千艘战舰,中华军一样能够打的他们屁滚尿流、落花流水,因为出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之情,这个时候从没见过铁甲舰的清廷水师,见到铁甲舰的第一眼的时候只怕就接受不了,在他们的印象之中钢铁是会沉的,如何能够漂起来呢,这个是理解不了的。
再加上铁甲舰的高航速和强大的火力,项玉相信,只要中华军的铁甲舰击沉对方的几艘战舰,清廷的水师就会不战自溃,到时候己方在趁胜追击,这一战不久轻轻松松的赢下来了吗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目前中华军只有五艘铁甲舰,再加上目前船坞里面的两艘接近完工的战舰,一共也才七艘战舰,虽说七艘战舰同样能够给与敌人很大的震撼,但是实际效果只怕是要差得多了,毕竟只有七艘,顾及的面要小的多,况且一旦陷入包围,铁甲舰的优势就难以发挥出来了,虽然舰船耐揍,但是上面的船员们可经不起对方的跳帮肉搏,一群船围上来将你堵死了在跳上来将你船上的船员全部干掉,这就等于将你的战舰给俘获了。
所以在实战之中,几艘铁甲舰首先要避免的就是孤军奋战,陷入重围,凭借着他们的航速的优势,这一点应该是不难做到的,但是项玉的心中还是没有底,毕竟对面的船只数量太多了,打起仗来指挥信息也很难传达,只能依靠着各艘舰船上面自己的指挥官了。
这两艘即将下水的铁甲舰被命名为安北舰和马尼拉舰,也是用中华帝国的城市命名的,他们的炮位稍稍的改进了一下,将舰首的火炮数量增加到了四门,并且加装了固定的炮位,以便于迎面射击,而且两侧的炮位也有了一定的增加,增加到了十八门,这样一来,一艘新的铁甲舰上面一共装备了四十门火炮了,虽然还是比不上这个时候的双层甲板的携带数,但是相对于对手清军的火炮数量来说还是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