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新式子弹(2/3)
作品:《重回明末当皇帝》的打造铠甲和武器,明军目前身上穿戴的主要还是之前的绵甲和锁子甲,这些铠甲在跟日军的作战中间被日军的铅弹丸十分容易的就击穿了,由于铅比铁中,因此穿透力要比明军的子弹要稍稍强上一些,这引起了项玉的注意,并不是他想跟换明军的子弹制作材料,而是明军的铠甲的脆弱性使得他有点担忧,郑成功虽然不太注重火器,火枪也装备的不多,但是明军中毕竟还是有相当的数量,因此继承了郑成功主要军力的冯信军中也应该有一部分的火枪兵,虽然他们手中的多还是老式的火绳枪,不仅射速慢,而且射程近,甚至不如明军装备更广泛的弓箭,但是一旦规模上去了,这些火枪也不容小视。
因此新式铠甲不仅加强了正面的铁片的数量,而且里面还挂了一层细丝网,能够使得子弹即使射穿了外面的铁片也会被这一层网给卡主,不能伤害到穿戴的士兵。
要不是条件实在是不允许,项玉甚至想搞几套防弹衣出来,但是这个时候防弹衣的意义并不大,穿戴之后不仅显得笨重,而且严重影响了士兵的机动力。
徐则清这个时候正在巡视锻造间的情况,见到项玉进来之后连忙迎了上来,项玉此行就是想要了解一下燧发枪的生产情况,生产速度和目前的储量。
见到徐则清之后向他询问这些问题,由于之前看到了研究所的新式子弹,项玉也想了解一下这种子弹锻造间一天能够生产多少发。
徐则清也知道明军很快就要打仗了,因此这几天便亲自前来督导,他想了一下后表示,锻造间目前尚有一批新学员即将上岗,虽然目前一天只能制造十五杆新式燧发枪,但是等到人员全部到齐了之后估计可以提高到二十五杆。
一天十五杆一个月就是四百五十杆,这个速度还可以接受,而根据徐则清的说法是目前军械所还有一百二十多支已经造好的燧发枪,随时可以领取使用。
但是研究所的学员们研究出来的那种子弹由于目前制造工艺还不熟练,加上人数不足,所以一天仅仅只能制造三十余发,速度很慢。
项玉在心中计算了一下,目前明军新式燧发枪的缺口在五百五十支左右,减去军械所的存货,缺口在四百支上下,保守估计明军还有两个月的准备时间,因此燧发枪的数量是足够的,但是子弹的生产速度实在是太慢了一点,一个月也才九百发,等到开战前自己手中的这种子弹还不足两千发,空有一种利器而数量不足,这简直发挥不出来这种子弹的威力嘛,因此适当的将工人向制造这种子弹方面倾斜,燧发枪方面的速度可以稍微放缓一些,以便再开战之前明军手中有足够的子弹可以使用。
项玉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徐则清,徐则清表示会做适当的调整,但是由于工人们的熟练度的缘故,因此新式子弹的生产速度在增加了工人之后会有多少提高,他也说不准。
这种事情也没办法,任何新技术从学习道熟练都有一个过程,项玉也不能强求,他只希望在看展之前这些子弹的数量足够他们打一战的消耗。
从军械所出来,项玉准备去西面的码头上去看看,西面的码头是修建不久的一处水军的基地,码头不大,上面停靠着两艘稍大一点的战船和三艘较小的战船,大一点的就是之前在沙滩上搁浅的日军战船,目前已经成了明军的主力战舰了,稍小一点的是明军工匠在日军工匠的指导和帮助下自行建造的,日军自己的战舰都不是很大,因此明军自己建造的战舰就更加小了,按照后世海军的标准,排水量在五百吨以上的称为“舰”,五百吨一下的称之为“艇”,明军目前的五条船只能称之为小舢板了,缴获日军的量艘战船排水量还不到一百吨,只有一千六百石,相当于八十五吨的样子,而明军自己制造的战船则显得更加小了,只有一千一百石,刚刚五十吨出头,当然,因为这个时代的战船全部都是木质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