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河图洛书(1/2)
作品:《将妻难求:霸道夫人不好惹》早在以前,就流传着有关神话时代的一个传说。
河洛文化作为民族的主流文化,有着河图与洛书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献。
河图传到后世,乃为八卦,巨龟负书处于洛水,乃为洛书。
在后世的考察里,有人讲河图洛书统归为八卦之象,但毕竟是属于上古文明,没有具体的相关文献传下来,后世学士也只能根据捕风捉影的传说来进行推理与猜测。
从竹简保存的状况以及文字来看,它的年代再久远,也不过百年。等到谋士拿到手中,一看上面所书文字之时,又不免惊叹,这看起来年岁并不久远的东西,上面写的文字居然是河洛古文字。
这种古老的文字流传极少,且古音古义早已失传,若不是谋士手中有一本校经可以用作参考,只怕他也解不出这其中的奥秘。
他勉强读的通几个字,旁的看不清也看不明,只好作罢。但是钱诗诗却仿若胸有成竹一般,不慌不忙的接在赵明允的话后,将他口中的故事娓娓道来。
她道,这书其实是一段摹本,记载的也并不是那些高深莫测的东西,相反,记的却是多年前的一个故事。
那时,汶水并不叫汶水,它的名字是洛水,巨龟从水中央浮现,献洛书。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洛水具体是什么样子,已无可考,但在传说中,洛书是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有了它,便可明章法,知过去未来,推演无穷命数。
所以洛书到底是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书,谋士还是存有怀疑的,他姑且认为那洛书只是一种说法,所解释正是一种难以言明的规律和术法。
钱诗诗也是如此认为,因为那竹简前面交代了竹简的来历,乃是百年前的一名书生所作。
当事时,他正要去往东都看花,途径汶水之时,因口干舌燥,便拿了水壶到水边去取水。且说当时,他蹲在岸边一眼看去,就见水面之上忽然起了一阵涟漪,这一阵动静来得莫名其妙,既无风波,也无叶落,平生了道道水纹,在书生的面前漾开。
正常人看到这动静,第一反应大多是水里有什么东西将要破水而出,会下意识的往后面退,有那动作快的,早已是拔腿狂奔处数里了。
但是这名书生很有勇气,他看着这个动静,心中只觉好玩儿,不仅不逃,相反,拿着水壶还往前凑近了些,以便能看得更加仔细。
水纹刚开始毫无规律可言,就像是无形的千万滴雨落下,直到后来,才依稀有了些别样的形态。书生功名在身,正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年纪,这渐渐有了模样的水纹,落在他眼里,慢慢的就成了某种古文字一般,他心潮澎湃,当即取出纸笔将面前的几行字给临摹了下来。
水纹持续的时间很短,他勉强摹到一半,那水纹便瞬间分崩离析,浩浩汶水一瞬间又恢复了它沉静的面容,仿佛刚才的一切都是南柯一梦,唯有手中狼毫,纸上墨香来证明方才的一切乃是切实发生过的。
书生又思索片刻。依照记忆,在摹本后面又添了一行字,再往后,就什么都想不起来了,便就此作罢。等他来到洛阳,想取出摹本再誊抄一份之时,这才发现因为路上淋了雨,行李受潮,他那本就不多字的摹本一下子又晕开了一行字,只有两行字勉强可见。
吃一堑长一智,纸张易受潮引虫,且载体本身就很脆弱,若保管不当,很容易就会致使文字丢失。书生力薄,没有能力用金取银,干脆效仿古法,将还剩下的两行字并自己的经历刻在了竹简上,这才得以保存至今。
前面几笔交代了来历过程,后面写的便是那汶水之上的两行字,谋士读得半懂不懂的,钱诗诗博览群书,更有敏才,知三千年前之事。
她道,后面两行字其实算是一种诏令,一方水神,上授于天,会有河神令,同样的,水神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