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2/4)
作品:《明月照荒丘》和尚之所以至今没有明确表态,只在灾情出现后让寺中弟子装模作样地外出布施,无非和夏继瑶类似,也在等孟弘文主动开口相求。
因为过去的种种经历,田知棠深知由于本朝奉道教为国教,佛门始终被道门稳稳压了半头,早就憋了一肚子火气。别看出家人整天张口“清净”闭口“慈悲”,可一旦涉及到宗门根本利益,这些和尚道士绝无清净可言,反而比谁都要锱铢必较,否则又怎能历经千年风雨不倒?真以为是靠神佛保佑么?如今好不容易逮住个能让一位朝廷重臣乖乖坐下来与佛门谈买卖的机会,清觉若肯放过,那才叫有鬼了。至于灾民疾苦,以清觉那种为了光大佛门而不惜屡屡犯戒自毁道心的一贯作风,想来也并非不能忍一忍的事,毕竟“成大事不拘小节”么,只要能让佛门在朝堂上获得更多话语权,便有再多报应加身,恐怕老和尚心里想的也是“万千恶业我来受,只愿世间传我佛”。
不过与清觉相比,田知棠以为杨开世或许更有可能成为孟弘文的选择。
一来孟弘文此人向来不满佛道两家行事,早在青年时便有过“世间僧道万千,广积庙产隐匿丁众,却不纳钱粮赋税,乃是与国争民争利,俨然如附骨之疽,长久必成大患”的惊人言论,一度惹得天下哗然。若非其老师蒋宁当时便已高居庙堂,只这番言论就足以让他万劫不复,饶是如此,这个曾得先帝金口盛赞的“国朝梁柱之选”还是被雪藏多年,甚至连科举都不曾一试。
二来作为严荣昔日的老部下,杨开世能有今日,完全是拜前者所赐,燎州军出身的他能够当上大将军,纯粹是皇帝为了挖严荣墙角,这才用他当“马骨”而已。自从当初选择背叛严荣,杨开世只能死心塌地地站在皇帝一边,而孟弘文刚好又是皇帝最宠信的心腹臣子、未来的国朝宰相,不论于公还是于私,杨开世这回都有充足理由对他鼎力相助。虽说此前一场民变闹了小半年,驰州百姓家中怕是没有余粮,可百姓没有,官员有,廖世德一个五品别驾就能攒下良田数千亩,其他人可想而知,即便那些贪官污吏全是铁公鸡,也一定硬不过奉旨平乱的杨大将军,后者只需随便找个由头,就能让他们自己动手拔毛。
退一万步说,杨开世也不用当真在驰州那边拿官员大户们榨油,只需稍稍作出“将派人送粮”的姿态,就能以令严荣心中打鼓。
无论眼下朝局如何,有些事严荣都绝不敢赌。
严家虎踞燎州的底气从来不是燎州军战力多强,而是累世积攒的民心和天堑隔绝的地利,然而在眼前这场天灾之下,此二者都已不足为恃。只要杨开世的人打着送赈灾粮的旗号,严荣便无法拒之门外,虽说送粮这事没理由出动大军,可兵贵精而不贵多,几百上千的精兵放在孟弘文和杨开世这种人手里,未必就不能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这一点严荣比谁都清楚。
猛虎再凶悍,也是绝不敢放毒蛇游进自己巢穴的,所以严荣届时一定会选择主动让步,由严家出粮帮孟弘文赈灾。
尽管田知棠早已想到这些,可终究全是个人猜测,直到今日亲耳听见公孙飞鸿所言,他才确信自己猜的没错。连自己都能想到的问题,田知棠不信夏继瑶会想不到,再者赵秋寒当日曾说过一句“按部就班”,可见夏继瑶肯定早已备好后手,就看最后到底是哪边技高一筹。
公孙飞鸿不知道田知棠心里正想些什么,也没必要知道,反正能说的都已说过,眼见田知棠一脸真伪难辨的愕然之色,他笑着伸手在对方肩头拍了拍。
“老弟,时候不早,我还要赶回州府衙门,看看那头验尸验得如何了。今日咱俩暂且别过,待来日得闲,你我再找个地方好好坐上一坐。告辞!”
送走公孙飞鸿之后,田知棠果断挥去心中思绪,转身返回南城,准备如先前所想,到七虎堂一探究竟,看看胡文烈是否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