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一次小小的致敬(5200)(3/5)
作品:《旧日音乐家》。>
因为这种效果全是音乐家故意精心设计出来的!一个拍点不对就会完蛋。>
正所谓“听众可以因律动恍惚,你不可以”。>
他在上德彪西作品的钢琴课时,教授就极其严肃地强调过,“德彪西的节奏思路比古典主义还要严格,你把他谱面上指示的节奏全部精确做出,印象主义的律动就出来了。”那首自己曾认为弹得“飘逸出尘”的《月光》,被老教授批得一无是处,全部推倒重来。>
尤其现在自己是指挥,动作游移是对乐手不负责任的行为,更应该目的明确、语意清晰。>
当然,时间紧迫,他承认确实有点速成了,还是归功于用启明教堂给骨干成员们开小灶的结果。>
晶莹剔透的竖琴伴奏之下,双簧管和弦乐混合奏出第二主题,海水温顺的面容中时不时露出狰狞的预示。>
展开段出现了一段非常平静的旋律,中音双簧管(英国管)的吹奏展现出忧伤彷徨的情调。>
最后主题以低沉舒缓的姿态再现,结束处不只竖琴伴奏,圆号的强力吹奏,小号的上行旋律齐齐加入,拂晓降临,光辉夺目,湛蓝的大海衬托着摇曳的金光。>
第二首,标题指示为《海浪的嬉戏》。>
听众情绪已经彻底入戏,范宁带着一丝自信的鼓励,指示乐队奏出一个看似宁静却隐藏着不安因素的引子。>
很快,乐队激进的上行下行和弦交错进行,中音双簧管吹出朦胧的第一主题,这是浪花们开始嬉戏的形象。>
在竖琴的伴奏声中,圆号用朦胧音色吹出平行增三和弦,弦乐与木管交替演奏下行音调,形成强烈反差和对比,大海的远近虚实、静动喜怒尽收眼底。>
“大胆地多用木管与竖琴演奏独立的声部,而非使其作为陪衬…”>
“谨慎使用小号长号,它们容易戳破色彩的神秘感…”>
“一切铜管在必要的时候都可以用弱音器或阻塞音奏法…”>
“长笛的低音区是个表现痛苦与忧郁的好东西…”>
“大管和中音双簧管这两种乐器,配合弦乐或圆号融合色彩有奇效…”>
印象主义音乐的配器,与印象主义画作的色彩同为灵魂要素,洛桑小姐特意带了个小笔记本,此刻她紧咬嘴唇,认真而飞速地记录着自己的聆听心得。>
这位让人又爱又敬的范宁先生,他属实是把印象主义给玩明白了!>
在台上范宁的引导下,千变万化的配器形态接连展示:长笛和小提琴的协同演奏、双簧管的第二主题颤音、木管组以顽固的降音合奏强调着增二度音程,然后又是双簧管与英国管平行吹奏空洞的和弦…>
一个又一个声部如浪花般交织、缠绕,其音乐瞬间几乎完全无法捕捉,只能把握一个卷起的叠加形态。它借不断的轮流来延续,看似要溃解消失,又不断再度涌现。>
最后一首,《风和海的对话》。>
不安的定音鼓滚奏,低沉弦乐组的合流,展开了大海和狂风的对话。>
听众们被卷入了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闪电、巨浪、呜咽、阵阵骚乱的潮声,小号在呐喊,势均力敌的对抗者们在咆哮,错综复杂的主题发展,波澜壮阔的奇异画面把音乐逐渐推向高潮。>
终于,降大调温柔而清澈的主和弦降临,金色阳光透出乌云,此刻的大海既不似第一乐章带着压抑的平静,也再无险峻的危机与歇斯底里。>
海景那奇诡壮丽的最后一幕,随着短促有力的乐队重音而被永远定格。>
“bravo!”在乐手们作出潇洒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