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乐章 唤醒之诗(18):晚安(2/3)
作品:《旧日音乐家》伤疤:熟悉的风向标、婆娑的菩提树、古老的村庄、邮车的号角、奔流不息的小溪、荒野中的狗吠……总能激起与往日相关的点点滴滴,尤其是温馨的梦境,与凄凉的现实形成鲜明了的对照。>
《冬之旅》,舒伯特自己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其技法高度和思想深度均达到了卓绝千古的层次,是德奥艺术歌曲文献中的巅峰之作。>
“咚—咚—咚—咚—……”>
2/4拍,范宁拨出阴郁的d小调柱式和弦,似冬日凌晨的晦暗夜幕与漫天飞雪。>
序奏旋律的下行音阶被奏出,主人翁从心爱的女孩房门口转身离去,在黑夜中拉开流浪的序幕。>
是啊,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过客和流浪者呢。>
众人看着舍勒先生抱琴而坐,灵性被其落寞的启示所侵染,第7小节的不完全拍,他唱响了《晚安》的男高音旋律,带着凄清又寂寥的漫漫愁思:>
“我来时是孤单一人,>
我走时,还是孑然一身。>
五月有遍地的鲜花,>
是对我的垂怜。>
女孩谈着爱情,>
母亲还想起了婚姻。>
女孩谈着爱情,>
母亲还想起了婚姻。”>
四句诗歌之后,范宁缓缓深吸换气,左手切换至高品,右手以f的突强-突弱表情术语,拨出半音化的附点八度,似寒风中瑟瑟发抖。>
随即他低低地反复吟唱两遍:>
“现在阴冷笼罩了世界,>
路上的雪,是厚厚的一层。”>
听到这样凄凉的诗歌,安抵着下巴怔怔出神。>
他刚刚还说自己可以用音乐俘获任何他想俘获的人,对啊……这具备相当的吸引力,这样难道还会有女孩拒绝吗?这不可能,但如果不是如此,为什么他能写出如此伤心欲绝的歌谣?>
“起身的时刻,>
不该我来决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黑夜中的道路,>
唯我自己找寻.>
陪伴我旅程的,>
只有月光下的阴影。>
陪伴我旅程的,>
只有月光下的阴影。”>
《晚安》的前半段是典型的分节歌结构,即同一段曲调用不同歌词重复,范宁唱响了第二段诗节,依旧是沉重不安的基调,寒冷彻骨的间奏,以及低沉的反复吟诵两遍。>
“白茫茫的大地上,>
我找寻着鸟兽的足印。”>
似有一线明媚的阳光洒入,歌曲转入大调,范宁似在拾掇记忆中的诸多美好,似乎有些释然了:>
“为什么要徘徊,等待?>
总有一天会要我离开。>
让离群的狗叫它的吧,>
既然主人把它关在门外。>
爱情就喜欢流浪,>
这是上天的安排。>
她来了,然后又离开,>
晚安,我的爱!”>
范宁眼神带笑,仰头而歌。>
对,自己在扮演一位忧郁的游吟诗人,就是这样的感觉。>
但不知怎么,脑海中总是浮现起拂晓那日的场景,特纳艺术厅走廊上亮着黯淡的安全灯光,自己信步走在红毯上,与那些房门擦肩而过,最终来到暗门之前。>
半音级进的吉他旋律,将光芒拉回黯淡的现实,作为《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