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圣主矜怜我等!(2/5)
作品:《旧日音乐家》领洗仪式的曲目已经更换。安托万·拉瓦锡,《b小调弥撒》首演。”>
“什么?”图克维尔主教手里的提示卡片,打着转落到了砖石上。>
“啊......”罗伊闻言抬头。>
座位席上很多人瞬间绷直了身体。>
那些表达过“微词”的军方代表、王国政要和世家贵胄们一时间开口不是,不开口也不是。>
众人遵守着礼节,没有任何议论,只是迅速交换着眼神。>
内心却像是在宁静的夜里炸响了一颗惊雷。>
速度太快了,而且教宗没有任何解释,既没有解释身份,也没有解释原因,更没有解释这一决定的过程是怎样作出的。>
连这些教会高层的主教,事先都不知道。>
什么作品的首演可以替换掉原本的卡休尼契?>
会不会存在亵渎的风险?>
拉瓦锡也是中古时期的作曲家吗?《b小调弥撒》是最新发掘出来的遗失作品?......甚至观礼者中间、或更远街道上的聆听信众里,还有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拉瓦锡是此次司铎候选人。>
但这条讯息告知后,众人没有时间来充分消化。>
因为,登台的指挥大师加利尼茨直接双臂张开,预备拍起,沉重落下!——>
“圣主矜怜我等!”>
诗班席的五个声部直接爆发出如灵魂呐喊般的最强音!>
具备悲剧色彩的b小调合唱引子,让一种无法言喻的愁苦瞬间席卷广场。>
听众全身仿佛被灰暗的物质所注满,但在雾霭沉沉的悲剧背后,拔高的女声和小提琴的旋律,却如同在黑暗的深渊中燃起了最初的圣火!>
《慈悲经》,最古老的弥撒音乐之一,在第3史早期教会的“连祷歌”中由神职人员领唱,信众应答,形成最初的“轮唱”声乐形式,后期逐渐从“连祷歌”中独立出来。>
在“不坠之火”的教义里,它的祷文包含三段:“圣主矜怜我等”、“圣子矜怜我等”、“圣主矜怜我等”,每一段祷文都颂三遍,共九遍,隐喻教会中“三位一体”的核心秘密。由于它的一三段歌词相同,古代音乐家很自然地谱以相同的旋律,中段则进行变化对比,这或许是曲式的重要宗教起源。>
但巴赫在《b小调弥撒》的《慈悲经》上,却创造性地为每一段谱写了一首独立的分曲,此刻正是第1分曲“圣主矜怜我等”。>
引子以猛烈的悲恸之火点燃灵性,接下来气氛重归黯淡,由纯器乐演奏出第一段赋格。>
主题中的先行出现重复音作“吟诵”状,两组楔形模进意为“祈求”,经过一个半音下行的“叹息”音调后,向上六度的大跳音型隐喻对主荣光的“惊叹”。>
立在空中的“辉光巨轮”荡涤着辉煌的光晕,将《慈悲经》中暗藏的庞大纯净的无形之力辐散至超过方圆五公里的区域。>
听众的内心已经开始战栗。>
随着主题的首次呈现结束,第二段、第三段“吟诵-祈求-叹息-惊叹”的模仿声部接连进入,并从克制的器乐过渡到神圣的人声,最终形成一曲包含五个间插段的庄严赋格。>
“圣子矜怜我等!”>
第2分曲,音乐进入稍稍明快的大调。>
在两把小提琴的同度助奏下,两位女高音吟诵中段祷文。>
她们或以平行三六度齐唱,或在四五度上模仿,双拍子与三拍子的融合,富于表情的倚音使用,使这首二重唱充满着优美婉转的自然音旋律线。>
“圣主矜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