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3/5)
作品:《伤寒杂病论》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153)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饶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不痞?革更?,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革更?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革更?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革更?,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太一禹余粮一斤粹
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160)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革更?、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革更?,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旋复代赭汤方:
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按)。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革更?,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别切甘草四两,炙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