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李牧之死(1/3)

作品:《不准放屁
不准放屁有声小说,爱尚小说网在线收听!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开始了——灭亡六国的最后征程,短短十年间,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中记载,秦灭六国过程,不过500字。韩、赵、魏、燕、楚、齐,六国依次被灭。灭韩手到擒来;灭魏,决堤黄河,黄河水泡了都城“大梁”,整整三月,用土夯筑的城墙,塌陷,秦军入城;燕国弱小,“太子丹”孤注一掷,派“荆轲”刺杀秦王,功败垂成;灭楚,大将“王翦”率百万大军,采取疲敌之策,与楚军相持一年,最后楚军锐气尽失,秦军趁楚军换防之机,一击即溃。齐国虽有千里沃土,雄兵数十万,又受惠于秦国“远交近攻”的国策,修养生息了几十年,但齐国却灭的最窝囊。“王翦”的儿子“王贲”,灭燕国后,率大军从北方打入齐国,兵临城下。秦王派说客,游说齐王“田建”,只要齐王交出齐国,就让他做一个,封地五百里的“封君”。贪生怕死的齐王,举国投降,不战而屈,自已最后,被秦兵活活饿死。

秦灭六国,主要打得是赵国,赵国反抗最激烈,战况最惨烈,“完璧归赵”、“信陵君窃符救赵”、“围魏救赵”,说得都是赵国的故事。自从“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以来,赵国一直是军事强国,又由于北临匈奴,枕戈待旦,时时警惕。赵国还名将倍出,赵奢、廉颇、李牧,都是一等一的战国名将。赵奢在“阙於”大败秦军,使秦军主将“樊於期”,畏罪潜逃燕国。廉颇在“长平之战”前期,令秦军不能前进一步,后来秦国用反间计,令赵王换上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作主帅,结果以秦将“白起”,坑杀40万降兵作结。

长平一战,赵兵损兵45万,几乎所有成年男子,都命丧黄泉,从此赵国的国势,就一路下坡,再也没能缓过劲来。秦兵继续向前推进,兵围赵都“邯郸”,赵国处于生死一线,但赵人毕竟是血性男儿,宁死不屈,魏国的信陵君,又“窃符救赵”,楚国的援军,也赶来解围,秦军不得不,不甘地退兵。

“邯郸之战”赵国虽然侥幸逃生,但又损失了十万大军,“长平之战”二十几年后,成长起来的青壮年,在此役中又牺牲怠尽。从此赵国面临,无兵可用的尴尬境地,但赵国还有最后一支生力军,在北方防御匈奴的精兵,和“最后一道长城”——名将“李牧”。

当年李牧坐镇北方,坚持三大原则,一犒劳将士,天天宰牛杀羊,招待将士们;二严密防守,处处设岗,修整完善“烽火台”,派出“哨探”,时时监视匈奴动向;三坚守城池,决不出战,下令“凡出战捕虏者杀”。有此三条,“龟缩战术”,剽悍的匈奴骑兵,十几年来,硬是没有讨得一丝便宜,每次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空手而来,空手而归,还要留下尸体累累。

虽然牢牢守住了,北方边疆,保得一方安宁,但是人们,都纷传李牧是“不抵抗将军”,胆小如鼠,惧战畏战,像乌龟只会呆在乌龟壳里,有损大国威严。赵王赵迁也听得了风声,认为李牧有损国誉,用另外一个主战的将领,把他替换下来,让李牧回家休息去了。

新将领一上台,当然大张旗鼓地出击,匈奴每来一次,他就出城迎战一次,结果打一次,丢盔弃甲一次,城池被攻陷了,人民被俘虏了,财货被劫掠了,弄得民不聊生,局面不可收拾。万般无奈的赵王,才意识到我“李牧”的英明,对付占尽优势的匈奴铁骑,只能采取守势,让他无功而返,一旦弃城出战,到了大草原上,进行野战,就正中下怀,匈奴可以充分发挥——骑兵优势,击溃赵兵。

对付自己,不可能战胜的敌人,只能勇敢承认现实,积极防御,积小胜为大胜,打战并不是——争脸面,一时的忍辱含垢,并不是耻辱,一切为打得赢服务,无所不用其极。“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