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天地充满荣光!(2/5)
作品:《旧日音乐家》”也千头万绪,最主要的古老信经有“使徒信经”、“亚大纳西信经”和“尼西亚信经”三大类。>
“使徒信经”直接来自沐光明者的布道,平铺直叙、详略得当、文本最具权威性,因此这个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弥撒作品,作曲大师们都是采用它来谱曲《信经》环节的。>
“亚大纳西信经”则有点接近于“普及读物”的意思,内容比较亲民,文化程度很低的信众也能听得懂,因此小教堂小村镇里的神父和管风琴师喜欢用它来即兴布道。>
至于“尼西亚信经”,文本最全、文辞优美、段落清晰、戏剧因素突出,可以说是“最艺术化”的版本,理论上来说,用它做弥撒会有不错的效果......>
实际上,由于它的篇幅太长,和《荣耀经》一样是通谱写作,作曲家需要用太多的崭新灵感素材承载歌词,在实践中很容易出现结构失衡的问题。>
但巴赫显然不会因为这个问题头疼,因为他对每个环节都做了分曲,体量再大,结构也不会崩掉,素材需求再多,艺术理论也足够支撑不乱!>
这些旧工业世界的艺术家可能无法想象,蓝星上的弥撒仪式,“尼西亚信经”才是主流!>
所以才会造成这样的讶异。>
不过有前两部祷文惊为天人的表现在前,他们讶异的成分里,倒更多是“拭目以待”。>
如果依旧能保持这样的水准,依旧能做到处处有据可循、有典可依的话,那也太......>
此时这首第13分曲,在大量留白长音符与圣咏般的旋律线交织下,合唱团以五声部织体呈示出混合利底亚调式——升高自然小调第七音——的虔诚旋律,营造出了古典教堂(文艺复兴)时期的经文歌风格。>
也让音乐氛围转入至诚真切的境地。>
而且此曲中对位手法的密集精妙程度,位居整部作品之首。>
“我信大能的圣父!”>
合唱声过渡至第14分曲,小号和鼓声又起,双簧管展开连续模仿。>
与前一曲鲜明的教堂风格相对照,这一曲体现了世俗风格,象征信仰在尘世间的实现。>
“世界万物,无形有形,意志表象,与祂同源同生!”>
弦乐和双簧管常常用来重复声乐部分,小号却十分独立,在合唱赋格的每一个呈示部尾声出现,将乐曲推向高潮。>
完整的“尼西亚信经”共有18句祷文,分为“启明创世”1-2句、“救赎”3-12句和“虔信圣灵”13-18句三个小环节。>
而从祷文内容来看,亦可归为“两类”:一类以“我信.....”“我怎么样......”的表态起始,一类以“祂是......”“祂怎么样......”的歌颂起始。>
第15分曲,女高音和女低音的二重唱,两支双簧管的柔音助奏带来愉悦的情绪。>
“我信唯一的上主。”>
“我信唯一的上主,‘不坠之火’。”>
“祂始于界源,在万代之前,与世界同岁。”>
“祂是出自上主的上主,出自辉光的辉光,出自真神的真神。”>
随后,下行的音型被第16分曲“赋予形体”所接续。>
但调性由大调转为b小调,四拍子也变成了三拍子,成为了介于喜悦欢欣的上一曲与和痛苦叹息的下一曲之间桥梁。>
“祂的衣襟内外都刻满了‘主,主’的字样,无血肉可接近,无生灵可直视。”>
“祂是辉光最真实的侧影,真知从居屋溢出,赋予形体,渗透质料,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