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天地充满荣光!(3/5)
作品:《旧日音乐家》其添光。”>
听众们逐渐领略到了“尼西亚信经”所带来的独特伟力。>
的确,相对于严肃拘谨的“使徒信经”,它的表达十分诗意,是宗教文学的杰出典范。>
而在这位拉瓦锡神父得天独厚的灵感下,它所被惯常认为的创作“弊端”全部无影无踪,神圣的感染力却被完全释放了出来。>
哪有什么“弊端”啊,以前只不过是造诣不够罢了。>
节奏进一步放缓,从3/4拍变成了3/2拍,调性从灰暗的b小调变成了更黑暗的、全曲唯一e小调。>
持续跳动的通奏低音以半音级作下行,仿佛是送葬人的沉重步履,共陈述13次,形成了典型的哀伤风格“帕萨卡利亚”变奏曲:>
“祂在诺阿时代行走时,为我们而坠入深渊,熄灭、冷却、受难而埋于黑夜......”>
第17分曲“日落仪式”。>
为了表达对这一教义中悲剧事件的剧烈感受,音乐极尽描绘之能事,以最丰富、最多样化的手法来建构这一乐曲。>
人声旋律以吟诵音和下行倚音构成,“哭泣”音调在各个声部间进行模仿、不绝如缕。>
《信经》是受洗的信众们诵读誓词的阶段,此时这一环节在“日落仪式”的音乐声中开始铺排。>
辅祭人员依照区域分工,有条不紊地将圣水赐予各组领头人,再分发进民众们携带的杯盏,进行擦拭与净化。>
范宁同样也在跟着听众一起吟诵祷文,不过他第一次在某个问题上递进式地想了几层。>
是的,他在再现巴赫的这首《b小调弥撒》时,的确同往常一样,微调了部分前世蓝星上“圣十字教”的歌词文本,以适应这个旧工业世界的教义。>
“但是为什么,弥撒的总体框架还是这么相似,几处核心的教义或事件,与前世的西方教会‘圣十字教’也有一些近似之处?比如‘三位一体’,比如‘赋予形体’较之于‘圣灵感孕’,‘日落仪式’较之于‘钉十字架’,还有接下来的‘第二拂晓’较之于‘三日复活’......”>
在他的遐思中,最后一个和弦于大调终止,乐队以舞曲性质的3/4节拍,爆发出兴高采烈的大调五声部合唱。>
“祂如密传所载,于预言下升起。”>
“于预言下升起,带来第二拂晓!”>
第18分曲“第二拂晓”,乐句之间以平衡有力的走向穿插交织,节奏强劲而富有韧性,呈现出一派“复活”的欢庆气氛,随后男低音咏叹调登场,《信经》的句子也从“救赎”部分过渡到第19分曲“虔信圣灵”部分——>
“我虔信圣灵。”>
“我虔信唯一,祂是主及赋予生命者。”>
“祂曾藉先知发言,与圣父圣子,同受钦崇,同享光荣。”>
旋律以协和的平行三六度和轻柔摇曳的三连音,再度呈现出一曲田园风格的赞歌,以此过渡到五声部合唱的二重赋格:>
“我承认赦罪的圣洗,只有唯一。”>
“我期待逝者的复活,及来世的生命。”>
先是与《信经》开篇处于对称位置,有着古代风格的第20分曲“我承认唯一洗礼”,再是第21分曲“我期盼逝者的复活”,此刻ivace的活力速度再现,小号与鼓的频频出现号角般的华彩主题。>
“我愿沐于光明。”>
“我愿沐于光明。”>
欢呼的音型在结尾此起彼伏,让《信经》环节在一片光明和信心的氛围中结束。>
同样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