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白眼狼史(3/4)

作品:《安史攻略
安史攻略有声小说,爱尚小说网在线收听!

死敌,牺牲不少,新罗社稷转危为安,按说应该对大唐感恩戴德,但是他们是这么想的吗?

实际上新罗心里有的是小九九,寻思着把唐朝当冤大头,只是一直没有成功。唐攻百济时,新罗算是配合,想吞并百济之地,但唐军辛苦打下的地盘怎么可能拱手相让,唐朝在百济故地设熊津都督府,驻军管理。

这下新罗大失所望,在接下来唐灭高句丽之战中磨洋工,配合十分消极,导致南路唐军大将刘仁愿进展缓慢,南北对进没有实现,被唐高宗大怒除名。

咸亨元年(670),西藏的吐蕃王朝乘唐集中力量攻灭高句丽之机,出兵攻灭唐朝在青海的属国吐谷浑,进而攻陷安西四镇,唐朝名将薛仁贵率军十万攻吐蕃,结果大非川之战惨败于吐蕃第一名将论钦陵之手,全军覆没。

同年,高句丽故地爆发叛乱,高句丽旧将剑牟岑立前王室外孙安舜为王,举兵反唐,唐朝派大将高侃、李谨行(靺鞨人)率军镇压。

新罗文武王金胖子金法敏大喜过望,立即把“鲜血凝成的友谊”抛到九霄云外,趁唐军两面作战,难以分身,一面接纳安舜,在高句丽故地煽风点火,一面大举进攻唐在百济故地设立的熊津都督府,夺取八十二城,唐罗战争正式打响。

次年,因大非川之败革职为平民的薛仁贵被火急起用,增援熊津都督府。鉴于唐军一向的作战风格是少量汉兵统帅大量蕃兵作战,加上在大非川损失惨重,兵力一时难以腾挪,薛仁贵的援军数量应当不多,主要是来给当地的百济兵做主心骨的。

但是因为战争爆发突然,容易忙中出错,唐军漕船被新罗水军俘虏。熊津都督府的部队缺乏给养,薛仁贵屡战皆败,咸亨三年(672),唐军最终撤离熊津都督府,百济故地全部落入新罗之手。

新罗能够如此顺利的占领百济故地,是因为以举国之力进攻唐朝的熊津都督府一府。该府的主力部队百济兵在几年前的百济复国运动中损失惨重,而且是亡国之余,士气不高,薛仁贵虽为名将,但大非川之败实在太惨,败军之将不足以言勇,状态还没调整过来。

此时高句丽的叛军有新罗的暗中支持,也十分顽强,正在高句丽故地平叛的高侃、李谨行一度来救援熊津都督府,大破新罗军,吓得金法敏归还战俘并谢罪。但这支唐军始终被高句丽叛军牵制,未能有力支援熊津都督府,直到咸亨四年(673)方才彻底平定叛乱。

同年,唐将萧嗣业等收复安西四镇,唐军东西两线告捷。唐高宗遂腾出手来收拾新罗,令刘仁轨、李谨行穷讨新罗,削新罗王金法敏官爵,以留在长安的其弟金仁问接替。

唐朝对外手段何其高超,怎么会让手里的金正男被人做掉还不敢做声,这下就发挥作用了。

上元二年(675),刘仁轨攻破新罗重镇七重城(在今汉城附近),新罗震动。刘仁轨随即率本部人马归国,准备对吐蕃的战争,李谨行继续南进,杀入新罗腹地,在买肖城连败新罗军三次,金法敏眼见唐军一路深入,再打下去别说百济故地,只怕本土都不报,于是赶紧服软,再次上表谢罪,请求唐朝撤兵。

新罗人的《三国史记》(作者金富轼,还有个弟弟金富辙,因其父仰慕苏轼、苏辙而得名)自称在买肖城大破唐军,是不靠谱的。因为《新唐书》从来不讳言唐军的败绩,唐军多次大败均如实记录,而记录买肖城之战是唐军获胜,没必要专门在与新罗的战争上作假。

因唐朝欲全力准备对吐蕃的战争,并且多年征战导致国家负担加重,武则天和不少大臣主张与新罗谈和,休养生息,唐高宗同意了新罗的请求。上元二年(675),李谨行率军撤回,赶往西线,不久李谨行即在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